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答案随着枫叶飘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尽管曾在网上奚落过一些力挺“80后作家”的帖子,我却没有多少排斥心理。一方面自己就是80年代生人,对同龄人抱着不可救药的好感;另一方面我深知,偏见会极大地损伤判断力,网络上文字争锋是一回事,思考则需要静心。思考的结果是,我理解80后,但自认不属于这个群体。原因,且按下慢表。

    自从“80后”这个概念诞生,批评便层出不穷,其中有些不太着调。中国文学批评的毛病之一,是大家都对“批评”兴致勃勃,结果把“文学”给遗漏了。例如针对某些80后作家热衷性描写,有人斥之为“娈童”如果这种逻辑能成立,恕我不恭,十七年文学就是“性无能”再如所谓“商业炒作”据我所知,多数80后作家不是作协会员,即非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作家”他们须自己养活自己。我不是说加入作协就衣食无忧,某些地方作协究竟养肥了谁,可参看余开伟先生的我为什么退出作家协会、黄东成先生的作家与职称。我想说,身处体制外的80后作家利用商业运作求名利,以广大群众掏人民币买书为标准,依我看,怎么着都比被体制养着吃干饭强,更比少数“专家”捣鼓出来的一、二、三、四级作家要公正、透明得多。

    问题不那么简单。“80后”的提出者恭小兵认为,现在“‘80后’几乎已经被国内众多的媒体炒成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商业概念,他们已经成了一帮无辜的受害者”媒体“所炒作、所宣传的‘80后’,不过是一群很没主见、毫无思想的小毛孩,在当前比较宽松的文化、政治体制下胡乱折腾、对自己的很多言行极不负责的‘80后’”80后已被异化,我赞同,但我既不愤慨也不惊讶。雅斯贝斯早在时代的精神状况里指出,为获得市场,记者们会挖空心思诉诸受众的本能。80后的甚嚣尘上,不妨看成媒体“发挥了故意说谎的技巧并为了那些同他们的更高自我不相一致的事情而极尽宣传之能事”只要对媒体的这种本性(已不止一次地表现过了)稍有认识,就会料到80后的概念必被滥用。在这样的名义下,说真正的80后仅是“受害者”我不敢苟同。恭小兵总结80年代后的整体特征时说:“他们忧郁,自我,狂躁不安。只喜欢有用的东西,譬如物质的,看得见的,日常生活的。”无论炒作怎样歪曲了颜歌、胡坚们,媒体给公众造成的印象就是如此。

    这,恰恰是我不认同的。首先要说明,80后不完全是想象的产物。我中学时读了不少名著,也感到能直入现代生活、描绘青春骚动和叛逆、满足感观需求的作品不多。80后的鲜明特征是“青春文学”它的颓废、残酷、敏感、彷徨、破碎并非空穴来风。它强调的个性写作与从前的私人化写作不无关系,它的叛逆性也与先锋写作有关。然而以此涵盖一代人的风貌,值得商榷。我个人较关注思想领域。孟繁华论及原本研究文学的王晓明,书架上摆放最多的是思想类书籍,这表明了某种“焦虑”我深有同感。由于对现实、精神世界、时代价值的“焦虑”我越来越偏重思想。我不清楚我的经历和焦点转变有否普遍性,不过大约三年前陈璧生发e-mail给我,说有意编一本随笔集,收录80年代生人的思想随笔,请林贤治先生作序。书是否出版我没问,但说明,80年代生人是不能用“只喜欢有用的东西”一言以蔽之的,天涯的关天茶社、凯迪的猫眼看人、博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